《影像日記》頻率
對頻
朋友在某篇貼文留言寫下了一段話:「年少時,會為了他人的目光小心說話;有了年紀後,會開始選擇對頻的人說好話。」
「對頻」這兩個字讓我有許多感觸。
前些年不斷的搬遷,不自覺的,將生活徹底的斷捨離,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丟得一乾二淨。
攝影,必須融入你的生活才有其價值。
這大概是我拍攝過距離最近的家庭了,同樣居住在三峽北大這個寧靜的小城鎮。
城鎮裡的人們常說,台北大學像是我們的後花園,這話確實不假。每到假日,總有好多小孩和小狗在草地上開心的奔跑;許多家庭,一家一家地鋪上了墊子,開始野餐。
他們一家人對這裡也是再熟悉不過,找到了一片只有我們在地人才知道的秘密草地。
一家人帶著爺爺奶奶玩耍,不論年齡多大,大家仿佛重返童年,開心地嬉鬧。
家,是你們最自在,也擁有最多回憶的地方。
與攝影棚、外景拍攝全家福最大的不同,是全家人在這屋子裡許多的共同回憶,從小到大、從青春歲月到年老。
以及,家,對於你們來說,有著什麼特別意義?
紀錄下你們一家人,在家中的生活點滴,習以為常,卻珍貴的日常。
原本擔心會下大雨的天氣,卻在一陣毛毛細雨之後,天空的雲開了,露出了陽光。
拍了張窗外天空的照片,傳了給她,「太陽出來了,可以放心過來囉…」。
每一次在台北大學拍攝,總能輕易拍到簡單乾淨又舒服柔和的照片。
也許校地不大,卻有著許多適合拍攝的元素,草地、樹林、湖泊、街道…並且,沒有任何與之不協調,破壞了畫面美感的人工設施。
就這樣拍了好久好久,只是喜歡這樣的照片,沒有原因,也沒有任何理由。
直到某一年受邀攝影講座,主題是街拍;於是婉拒了:「我沒有在街拍啊…」。
對方也有點錯愕,改口說:「我們其實沒有預設主題啦,要分享什麼都可以。」
因為備課過程,才認真開始思考;我確定拍的這照片不是街拍,也不是風景,也不是靜物攝影…那倒底是屬於何種歸類?
平時,你最喜歡用哪個焦段拍攝呢?
50mm,和人眼看見的感覺幾乎一樣;視角大約閉上一隻眼睛的範圍。
35mm,和人眼相比,些微不現實的變形;視角和兩隻眼睛張開的範圍差不多。
85mm,視野變窄,於是更聚焦在主體上;和35mm的變形相反,拉近了你、主體、背景之間距離的錯覺。
「我喜歡收到花時,幸福的感覺」,她說。
這也是她開始學習花藝的初衷,希望讓每個收到花的女孩都感受到這份幸福。電話裡聽她這樣說著,仍有些模糊,並不完全明白,直到拍攝的那日,到了她的工作室,才真正懂得了。
下了車,在門口迎接我的,除了她,還有身邊她的男朋友。拍攝過程中 ,他全程陪同,溫柔細心的照料著一切。我們一邊拍攝一邊閒聊,她才緩緩道出:「我開始學習花藝,有這間工作室,都是因為他。」
在台灣,他們沒有舉辦婚禮儀式,於是乎,想在結婚登記這天也拍些婚紗照,像是也有了個小小的儀式感。
先生是印度人,因為必須簽名的緣故,頭一次寫下了他的中文名字,古善迪;外國人要寫中文總是覺得有趣,不像寫字,更像是在畫一幅自己也看不懂的抽像畫。
也許正如同他們倆的婚姻,因為不同的文化,而有了許多有趣的事吧。
今天起床後心情莫名的一股煩躁感,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心裡有個直覺,今天會是忙碌的一天,有很多事要處理,準備好了!
但昨天才東奔西跑了一整天,不是該處理的事都結束了嗎?今天還會有什麼事?
在遠鄉閃閃志工群組和教會的小家群組,都各自發佈了一則重要的待辦事項,心想,繁雜的事情都處理完畢,可以專心來修圖,今天可以將工作進度完成了。
最近使用ChatGPT越來越上手,大多用來輔助發想我最不擅長的「理性」類文章,想想文章的大網,以及可撰寫的方向。
前些天發現,它的訓練功能偷偷變強了,竟然稍加訓練,也是能夠有一點點感性的。
AI話題越來越火熱,也讓人有了焦慮感,會不會跟不上?會不會因此被取代?
愛情裡,兩人都是情緒穩定很重要。
而情緒,永遠是相互的影響;其中一方有了起伏,另一個人便受影響,甚至引發了比原本更為劇烈。
情緒來臨時,想要的是安慰、是幫助,但用錯了方法;反射式的責備,換來了另一方情緒更大的反擊。
他說,找遍了網路許多攝影師,卻找不著適合的攝影師;
只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要求—「不要假掰」。
不要假掰,並不難,
其實就是忠實的做著自己,在鏡頭前展現真正的自己。
工作,是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定義或身份認同,
以最真實且自在的形象展現自己,
不正是訴說了對於自身工作的「形象照」了嗎?
自信與隨性兼具,
便是他賦予自身設計師這職業的內斂卻鮮明的形象。
這是拍攝過程中,他使我看見的。
後來,在拍攝的人們身上發現,幸福真的是會傳承的,一代又一代;而且父親的角色,是如此重要。
這天的壽宴,在敬酒前,他將GoPro掛在80歲老父親的脖子上,想以第一人稱視角紀錄,父親也沒有任何反抗,只覺得有趣,就任憑兒子擺弄了。
席間,許多他們精心設計的橋段,講述著父親的年輕歲月以及諸多喜好,當然也不乏一些搞笑的糗事。
前些天和朋友聊到了個問題;為什麼不另外開個工作用的商業帳號,將生活與私人創作分開來?
「因為對我而言,生活與工作很難分開;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的生活紀錄著,並也以此為客人拍攝。」
「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上頭,若是分割,永遠都會有一個帳號是荒廢的了。」
這個話題,才起了頭,便結束了;而這便是我們兩人共同的結論。
早晨,來到了他們家。屋子是呈現了主人個性與喜好最直接的地方;優雅、寬敞的設計,柔和的光線。他們是室內設計師吧?我想,這房子的設計大概也出自他們自己的雙手。
果然,人的氣質是很容易透過說話、舉手投足間展露出來的。他們隨性裡又帶著優雅的大方,散發出設計人獨有的特質。
每年她的生日,集結這一年每個時期的吉光片羽,印製了一本zine,終於完成。
我們會在書的正中央那頁,各自寫下這一年想和對方說的話。
編輯的過程,一年裡的許多畫面浮現在眼前,歷歷在目,重頭至尾重溫了一回;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