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雜感】攝影速食文化
無意間在Facebook上看到了一則「協助照片調色後製」公司的網站廣告,
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攝影工作者來說,
這無疑是非常好的主意,大大的協助了攝影師的繁雜工作。
攝影師的總工作時數,
拿相機拍照,其實只佔了大概所有工作時間的20%左右而已,
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必須花費在大量的照片處理上,
尤其是婚禮紀實攝影師,每場拍攝至少三、五百張甚至近千張的照片,
從拍攝完成,傳檔、備份、挑選、調色、再挑選(檔案分類)、燒錄光碟、再挑選(洗照片或相本)、包裝寄件、再再挑選(上傳網站作品)…
連續不斷重複又花費時間的工作,
調色修圖這關更是佔據了絕大部份的時間精力。
花一點錢,就能換取大量的時間,
何樂不為呢?
這同時也聯想到了兩則攝影師的文章:
《如果其他各行各業,都可以像攝影師「頂爛市」》
《一位攝影師關於職業攝影界的怨氣碎碎念》
這對新手攝影來說,更無疑是一大利器,
以後攝影師連調色修圖都不需要會了,入行門檻又再大幅降低,
現在的攝影師甚多連基本的曝光控制、光圈快門的搭配使用時機、焦段應用、構圖、光線、快門時機…
這些基本功都所知不深,也不需要學了,
因為只要花錢買上比職業攝影師更好,最頂級的相機鏡頭,
那些問題就很容易就輕鬆解決了一大半。
一旦這類調色修圖公司普及之後,
攝影師更連調色後製也不需要會了,
更別說調色的調性與原理,以及更深入的美學及攝影語言思考。
這對攝影是好事嗎?
工具肯定都是好的,
只是視如何使用而已。
這也是為何我在專為職業攝影師的課程裡,
仍舊強調趁還有底片時,多拍底片,
並不是底片就一定比數位好,
而是藉由底片,可以更深入的去了解成像的原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顏色?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對比度?
亮部與暗部色彩呈現的規則…
當運用在數位的調色上頭時,
不用人多教,自然就很快摸索出來了。
按步就班,一層一層打底,才能穩固;
技術穩固熟練後,才可能去談美學、攝影語言、攝影哲學或其它更深入的東西,
也在這之後,才可能形塑出自己的風格與獨特性。
但市場的演進與潮流是如此,
也即將更突顯一個現象:
工廠大量生產的攝影製造業不斷生產,
卻也更加對比出原本具有獨特風格的攝影師更獨特了..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