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雜感】給微光
看了小黑分享的李宗盛那支「山丘」,也同樣有許多感觸,
當我老了,或生命即將結束,我留下了些什麼?成就了些什麼?
如同一直提醒自己的:「不怕做了什麼而後悔,最怕『不做』什麼而後悔一生」。
現在的心境有點像剛入攝影之時,
24歲,即將邁入25大關,過了25,像是30即將到來,卻一事無成。
不願「不做」什麼而後悔,
所以下了此生最大決定,進入了攝影。
經過十多年的浮浮沈沈,
卻好像也未成就什麼,
但至少靠攝影養活了自己,養活了家人,
許多人覺得需要莫大的勇氣,也覺得不可思議。
去年一整年的低潮,讓我擁有漫長的時間和自己對話,
也因此有了新的想法而有契機將大夥聚集起來,
我一直樂觀的相信這句話:
好的轉變將來到前,壞的會先來到,因為那是契機。
如果沒有去年一整年漫長而不知所措的時間,
就不會有現在這些從未有過的想法。
因為攝影,自始至終,我只會拍自己的,
我不太懂得如何去教,如何讓人理解,
我只空有想法,但絕不是個領導者的材料,
更別談幫助別人成長或穫得什麼了。
這半年因為大家,我穫得很多,
更深的體會了「要能付出,才是真正的吸收」,
也更加確定了一直在尋找摸索自己的「生命使命」,
我想做到最大的成就,即是幫助別人得到他們生命最大的成就,
同樣熱愛攝影的人們。
攝影從來都不只是攝影而已,
如果在攝影得到任何成就的同時,
看待事物的角度、價值觀、敏感度、同理心…
甚致除了美學,在哲學、科學、歷史、生物、人類、宇宙…
許多許多知識想法的廣度與深度上,
都將不同於以往,
這些也都將間接影響了自己的生命歷程。
這幾個月來,我更確定了對於付出分享的一個形容:「
如果把自己手上的臘燭,將另一個人手上的臘燭點亮,
你自己並未變暗,反而得到了2個人的亮度」。
我相信將自己所學盡力的給予大家,
讓大家都能獲得成長的同時,
我自己其實獲得更多,且是無法預期的豐碩。
大家在「與攝影對話」中都提及了一個問題,
認為自己仍不夠積極,
在攝影當中願意付出的時間仍不夠多,
必須犧牲其它的時間才能夠成就攝影的熱情。
這樣的檢討確實沒錯,也很高興大夥都有了深刻的反思,
但仍有個觀點需要提醒,
那並不是犧牲或捨得,而是享受,
如果你對攝影擁有足夠的熱情。
如果你熱愛棒球,
你會半夜爬起來看轉播,那不是犧牲睡眠,而是享受。
如果你熱愛電影,
你會迫不及待首映時就衝去,那不是犧牲時間,而是享受。
如果你熱愛跑車,
你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買下自己的夢想,那不是犧牲金錢,而是享受。
所以請享受你所熱愛的攝影,
而非為它而犧牲。
林懷民說:「這個世界真的東西已經不多,但它一旦出現,你就會知道它是真的」。
但因為「真的」東西通常不是最美,也不嘩眾取寵,
所以它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吸引大眾的目光。
但若是有越來越人在做真的東西,自然就會有越來越人看到什麼是真,
一旦他們看到了,就會知道它是真的。
這條路不好走,也很難堅持,
它需花費十倍百倍的力氣與時間,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獲得更多,
也必定能比其它人走得更久、更遠。
套句商業術語,這不就是藍海嗎?!不就是差異化嗎?!
這段時間讓大夥去思考的「土地與情感的連結」或「台灣文化」,
其實與至國外拍攝並無衝突,甚至是直接關連的。
攝影是個人觀點與感受的一種呈現方式,
所以必也有一定階段:
個人→家庭→國家(目前所談及的土地與情感連結)→地球→宇宙(心靈)。
我們現在是帶著個人與家庭的觀點去感受自身成長的這塊土地,
如何感受這土地上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共同的情感,與差異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情感,
它也關係著歷史與地理的演變,
思考越多、接觸越多,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自然發酵。
然後到了另一個國家,將自然的會將它看的很深也很廣,
如同現在不斷的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土地一般。
也自然的,會以台灣獨有的視野角度去看待另一個國度,
於是有了全新的呈現。
而非一昧的以模仿日本風去拍攝日本,模仿韓風拍韓國、模仿歐美拍歐美,
如果僅是如此,透過攝影倒底呈現了什麼呢?
又感受到什麼?
至於宇宙(心靈)就容後再談吧…
因為我自己也還在探索思考的階段而已。
攝影不是服務業,更不是製造業,
也請別把它當作一門生意機會,
下好離手,撈夠就走。
攝影是與自己,或與別人對話的其中一種呈現方式,
它讓你更了解自己,也能同理感受周遭,
而剛好在現在這時代,能以此為生。
這幾個月來因為大夥,
也感覺有人可以一起同行真好,
我講的話終於有人可以聽懂了,真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