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台灣.世界

文章摘自 陳之華
http://tw.myblog.yahoo.com/yolanda-chen/article?mid=9252&prev=9310&next=9216&l=f&fid=26

————————————————————
我在芬蘭東西南北大城小鎮的奔波訪談之中,每回都能聽到第一線的教師,
以 及各專業領域教育研究機構的學者們等,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
「小國如我,不能容許社會上出現學習落差與失衡!」
這樣的觀念與想法,在芬蘭能夠說到,做到。每回憶及那一張張懇切、真摯的臉龐,
總會觸動我心深處泛起一陣陣無可平息的感歎與漣漪。
我腦海中好多個畫面不斷湧入,因為想起了所謂「後段班」的孩子們,
小小年紀就已被貼上標籤,有哪些是心甘情願的被歸到那一類?
有多少是制度和師長先放棄了他們?讓他們也逐漸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心酸?
如果是制度先放棄了他們,而又期待他們能自謀生路,豈不是把教育的義務,
和日後社會可能要面對的矯正成本,一股腦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擔?
愈想,心中愈是一陣哆嗦與鼻酸。

想起一位全家從美國調派回台灣的朋友,有兩位學齡孩子的她,
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著,從國外生活了六年之後回台灣唸國三的老大,
幾週後,學校平均成績竟能維持在全班的中上程度。
她本以為,這孩子適應的真好,也可能是自己在海外辛勤教導的中文,小有成就。
但她後來發現,孩子在班上成績維持中上的一個主要原因,
是因為班上有一半的孩子,早已自我放棄了。
看到她如此述說著,我心一沉,雙眼泛紅,
想到我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就這樣犧牲了一批又一批原本還充滿學習希望,與未來可能另有所成的孩子。
而我們世世代代的家長、社會與學校,竟成了間接的「劊子手」,
活生生養出一批書讀得好的學生,
去取笑別人不會唸書、不愛唸書、沒有出息!家長、老師、校方間爭相較勁,
標榜著孩子「榜上有名」就是最大成就、祖上積德。
可是,那些被貼上「祖上沒積德」標籤的另一批孩子呢?
社會和學校給了他們什麼支援和資源?因為他們的學習力比較弱,
或是學習能力開發的速度不同,就是活該?是報應?是不聽話?是不認真?
是誰真正使得他們自暴自棄?
整個社會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難道沒有絲毫的責任?
還是多半只是在一旁竊喜這些「後段生」,不會和他們競爭了,
所以不妨三不五時的也奉上幾句諷刺話,說笨啊?說不行?說差勁?
說害群之馬、拖累全班?害學校的升學率降低?讓老師和校長走路無風?
大家可否曾想過是什麼原因放棄了他們?
如果,社會是環環相扣、相互依賴,
如果,職業是不分貴賤,教育是有教無類,
那,我們做到了多少?
是「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造就了評斷學生「行」與「不行」的標準?
在小小年紀就要被貼上「好與壞」、「資優與落後」、「聰明與愚昧」的差別標籤嗎?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這千百年來對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教育基本理念,卻在北歐國家扎扎實實的付諸實現!
芬蘭只有一句「不讓一人落後」,而真實去執行之後,
卻總一直還覺得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的自我激勵。
它在芬蘭,真的不是一句口號。

對我們來說,過多的教育理想、名詞、標語,總是停留在口號與高調階段,
更多時候像是歌頌似的填充詞。
然而,芬蘭這個苦命的國家,從獨立到第二次大戰的磨難與生靈塗炭,
已然讓不同世代的芬蘭人清楚明白,唯有扎實、平等的「教育」,
才是使得社會和人民走向獨立自主的最大資產。
二次大戰期間與戰後,芬蘭人共享了榮辱起伏,
是「全體芬蘭人」一起保住了這個國家,不是位高權重者,
更不是菁英份子才是得享權利榮譽之人。
芬蘭人一再告訴我,過去所走過的歷史,和世代累積的經驗訴說著,
如果一個小國的社會裡,再分紅、白,再分階級上下,再分族群你我,
那芬蘭是永遠不可能抵擋得住蘇聯的紅軍,並且擋住了兩回!
今天的芬蘭,很可能是像剛解體不久的前蘇聯國家罷了!
芬蘭從獨立之初的內戰,到二戰期間抵抗蘇聯的兩次戰役,
讓芬蘭人相信了社會和族群不能自我區隔,
只有充份落實教育與生活上的平等精神,小國才得以生存和長期發展。
芬蘭就是這麼執著於這個道理,長期的在全國各地各校,
對於需要特殊輔導教育的學習緩慢學生,投入不間斷的關心和教育資源。
芬蘭著重起跑點式的公平,以及對「後段」和「弱勢」學生投入更多的心力,
這與我們一向只注重、看好「資優」孩子的心態,截然不同。
但芬蘭實實在在的不放棄相對弱勢的孩子,
卻成為芬蘭教育被全球評鑑為最平衡,以及通過受測學生比例最高國家的最關鍵因素。
這種不斷強化教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低落孩子們的教學,
是一項耗時費力,並且需要龐大教育資源的工作,
芬蘭政府在各地學校中,從零年級到九年級,都是不斷的投入與深耕。
北國住了六年,我深刻瞭解了這樣思維的根本精神,
也想起過去住在西非洲落後國家的歲月,那種大門、柵欄必須時時深鎖,
以及廿四小時警衛,為自己和家人築起一道道的保護牆;
因為,當地社會的貧富與社會階級的落差太大,
更因為教育水平的差異懸殊,而造成一代接一代的惡性循環,
富者愈來愈需要把自身和整個社會阻隔起來,而牆外的落後與混亂,
也就一直不斷的成為發展和治安的致命傷。
那一道道的牆,所圖的不過是一份安心,冀求著最起碼的生存;
這是一種對於大環境無可奈何的因應之道。
但北歐國家的社會,所稟持著就是「唯有大家都好,社會才會好」。
既然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就沒有人可以自我放棄,
更沒有人有權利去決定哪一些人是可以被放棄的,尤其是還在成長中的脆弱孩子。
國家與孩子的未來,唯有重視人本價值的「眾生平等」教育觀念,
與長時間實實在在、點點滴滴的用心扎根,才會真的成長茁壯。如此而已。

———————————————————–

因為開始尋找小鬼就讀小學的學校,
我才開始重視教育的問題,
也才發現台灣教育上的種種缺失。
就像當初尋找幼稚園時,最初的想法只覺得,
幼稚園還不都一樣嗎?離家最近的好啦(就在我家隔壁而已),
結果查詢之下才發現,天啊….可真的是~~差很大…

小學的資料我和JC目前才剛著手而已,
真正了解的還不算太深入,
但像作者所提的”能力分班”現今似乎已經是消失了,
這點倒還算讓人覺得欣慰一些了..
雖然從幾位現於國中任教的新人朋友口中得知,
其實還是有少數學校私下仍有能力分班的做法。

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價值觀念仍普遍的存在
於家長.學校.學生及政府的教育方針之中,
會讀書的是好學生,不會讀書的就是壞學生。
台灣的人們已習慣活在老師及父母的要求與期望之中,
興趣.夢想與人生目標是完全搭不上關係的兩碼子事,
至少,在我這個世代的大部份人都是如此。
所以在我只是正常的依照自己的喜好,
選擇不再升學讀書,從事一項當時少見的行業時,
便成為眾人眼中的”異”,
也同時成為親戚眼中的”沒出息”及”不安份守己”。

但我從沒後悔過我做過的任何決定,
因為那些都是我堅持要走的路,
我的人生完全的是由我自己開拓選擇,
即使30多歲了仍沒有多餘的積蓄。
而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的人生和我一樣,
自己的人生就要自己做選擇,
相信自己,才不會後悔。
但我不希望當他鼓起勇氣選擇了自己人生方向的同時,
也成為旁人眼中的異類。

_Yingchi 英奇,2009

4 thoughts on “教育.台灣.世界”

  1. 小薯
     · 

    身為教職的老師,我也很努力教導學生一個觀念-自己做決定,要為自己的決定、人生負責。我重視學生的品德重於成績,只是很現實的在教育現場,有太多太多分數是一切的老師呀……

    我認同部份的能力分班,不過這需要大環境的配合。一個班級裡的程度落差大,對教學來說是一件困難而且不容易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事。
    舉例來說:教得簡單,程度好的學生早早就聽懂了,不會想上課,好一點的玩自己的,糟一點的開始跟同學講話干擾上課進行;教得困難,聽不懂的更多,大家就開始吵阿,想上課的也沒辦法上阿。
    如果依照程度來分班上課,是不是可以得到較好的教學成效?我個人是認同的,但是家長能接受嗎?

    台灣的教育制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是身在教育現場的我,由衷的想法。

  2. JC
     · 

    教育家長也得政府改善才可教育國人.

    國家封閉如何提升教育?

  3. 英奇
     · 

    to 小薯,
    看到妳拍照時還整天不停的和學生講電話,也可以感受到妳一
    定是個有熱情的好老師。
    和幾位同樣是教職工作的朋友聊過,”家長”–似乎是阻礙台灣
    教育主要的因素之一,台灣的家長普遍性的只重視成績,也一昧的把教育當作是老師完全的責任,卻一點也不想在家庭教育
    上多花一點心思。
    能力分班應是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及性向做不同方式的
    教育,而不是將學生分成A.B.C.D….的階層等級。
    台灣的教育,我想要先教育家長,然後才是學校的改革吧..

  4. 英奇
     · 

    to JC,
    嗯..要先教育政客。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