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雜感】思考
楊照先生在FB裡一則關於「思考」的文章:
—
「思考」這問題,
在攝影教學的過程裡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大部份的學生在開頭的前半年,
每一次的拍攝都有大幅的成長,
但卻不約而同的在半年後,全部停滯了,
而且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夠再有些微的進展。
深入探究後才發現了根本問題,
我們這一整代人,在這教育環境下荼毒太深了。
攝影,必須融入你的生活才有其價值。
今晚婚禮拍攝的討論裡,
新娘問到了何謂風格這問題,因她工作也有著類似的難題。
李安說:「風格是給那些沒有風格的人討論的事情。」
其實都是回歸到我們這一整代人從小到大的教育。
人們也按照這樣的思維給了標準答案,
你屬於什麼風格?說不出個名字就不是風格了嗎?
李安的風格叫什麼名?梵谷的風格又叫什麼詞?
那些風格的名稱不是只是讓那些不懂的人方便區分而已的嗎?
什麼時候開始,顛倒了。
生命的風格又何嘗不是如此,
許多的觀念、想法、價值觀,都有一個標準答案,
包括做事的準則。
如果和別人不同,就是你錯了。
也許,是其它人都錯呢?
每一件事的深入思考,
形塑出了每一個人不同的風格,
攝影風格、做事風格、生命的風格…
只是人們總習慣將這些冠上個名詞以方便歸類,
卻不知,這是將它框住了,也阻檔了,
當框住了,還有風格嗎?
每一個人都如此的獨特,與眾不同,
事情也不只一體兩面,而是許多面,
標準答案也應當不只一個了,
風格也僅這數十種的分別嗎?那多麼可惜。
世界如此廣闊,宇宙也碰不著邊界,
跳出自訂的框線,可以有無限次的全新世界,
只是用何種方式去看待而已。
20150906
今晚華德福的季末慶典,小鬼的學校,
在慶典開始前,孩子們齊力做慶典佈置的汽球,
一時間忘了是什麼汽球…
每個孩子的雙手都沾白了,
眼神的專注,
一點也不馬虎。
一開始時,孩子們用盡全力將汽球吹起,
不過當然最後還是得出動爸媽們幫忙。
一桶一桶的白膠在每一桌上準備就緒,
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卻讓爸媽們捨不得幫忙了,
整個大房間裡,沒有太多玩鬧的聲音,
此起彼落的「再來要怎麼做」的詢問聲。
雙手沾滿了白膠,
也充滿了成就感。
去年的這個時候,小鬼上小學了,從幼稚園來到了新學校。
那時,我和JC跑了許多地方,看了很多學校,也問了一些人,
因為我們對台灣的教育方式,總有許多的不信任,
書唸得好,考試高分,並不代表一切,
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品格,並協助他「找到自己」。
和許多來拍照的年輕朋友聊過,
發現大部份人其實對自己的人生是一知半解、毫無方向的,
有許多已唸到了碩、博士,問他們為何選擇現在這科系?
得到的回答大部份是,就剛好考到啦…我媽叫我唸的啊…
這真的是件很遺憾的事,但問題並不在他們本身,
而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出了非常大的問題,
以及所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的偏差,
深信全力苦讀,考試高分,上了好學校,高學歷,未來人生就有好成就,
但離開學校之後,卻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因為他從來未曾主宰過自己,從沒為自己活過,
當然,更不會知道自己為何而活。
情人節的凌晨,小鬼發燒送進急診,
住院6天期間,在親子天下雜誌中看到的其中一篇文章引起我很多共鳴。
其中的2段話:
*基礎教育就是在訓練「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
它是基礎教育的內涵,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
文章摘自 陳之華
http://tw.myblog.yahoo.com/yolanda-chen/article?mid=9252&prev=9310&next=9216&l=f&fid=26
————————————————————
我在芬蘭東西南北大城小鎮的奔波訪談之中,每回都能聽到第一線的教師,
以 及各專業領域教育研究機構的學者們等,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
「小國如我,不能容許社會上出現學習落差與失衡!」
這樣的觀念與想法,在芬蘭能夠說到,做到。每回憶及那一張張懇切、真摯的臉龐,
總會觸動我心深處泛起一陣陣無可平息的感歎與漣漪。
我腦海中好多個畫面不斷湧入,因為想起了所謂「後段班」的孩子們,
小小年紀就已被貼上標籤,有哪些是心甘情願的被歸到那一類?
有多少是制度和師長先放棄了他們?讓他們也逐漸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心酸?
如果是制度先放棄了他們,而又期待他們能自謀生路,豈不是把教育的義務,
和日後社會可能要面對的矯正成本,一股腦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擔?
愈想,心中愈是一陣哆嗦與鼻酸。
Read More →